刺杀小说家电影讲述了什么 春节档电影口碑两极分化

春节档首日票房突破十亿,创造了历届春节档首日最高票房,对于上映的7部电影,大家口碑不一,其中两极分化最严重是刺杀小说家。感觉上一部像刺杀小说家那样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的还是妖猫传,下面乐单机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一下这个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吧!

一直很好奇,《刺杀小说家》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拍成电影会是怎样的面貌。路阳导演用五年时间拍摄的《刺杀小说家》给出了答案。

相比于原著,电影版《刺杀小说家》淡化了主要人物精神上的虚无感,强化了关宁寻女的情感线,也将小说世界里的主角久藏换成小说家路空文本人。电影同时保留了原著的精髓——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文,并通过精妙的转场实现两个世界的过渡。

鉴于双雪涛的小说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,《刺杀小说家》首先当然是一部充满符号和隐喻的电影。比如,开场的企业宣讲会上,李沐的身影通过大屏幕投放被放大无数倍,他巨大的虚拟手掌拂过底下汹涌的人群。联想到他所创立的是一家收集各种数据的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,不难体会到导演想要传达的反技术乌托邦意味。小说世界部分,有关赤发鬼、白瀚坊等设置也都有解读空间。但也许是囿于审查,从目前的呈现来看,这些部分都只是点到为止,并不构成电影的主线。

电影版《刺杀小说家》更值得称道的,是在改编过程中注入的更坚实且更容易被观众理解的热血魂。

现实世界里,关宁寻女不得,被迫接了刺杀小说家的任务,小说世界里,路空文被追杀到走投无路,一介凡人,萌生了弑神的想法。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,他们都是落魄小人物,都别无选择,却都被命运选中,在最终扮演起了对抗终极大boss的角色。

相信就能实现,这是理解《刺杀小说家》的关键。

当关宁面对手无寸铁的落魄小说家,手拿砖头,他却下不了手,这种“怂”被雷佳音以轻喜剧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。但恰恰也是这个有些怯弱的普通人可以为了女儿变身超级英雄。故事的最后,关宁终于意识到,那个世界的小橘子一直在向他求救,他决定用续写小说的方式改变故事的结局。当李沐感到不可思议,嘲笑他没有这个能力时,关宁笃定地说出,“相信就有”。

图片来源:《刺杀小说家》剧照

于是有了影片结尾那段毁誉参半的对小说粗糙的续写——关宁手持“冒着蓝火的加特林”出场,对着赤发鬼喊出“代表月亮消灭你”。要多无厘头,就有多无厘头。

导演路阳曾在采访中透露,电影最核心的部分不是特效,而是小说中那种对于希望的追寻和相信,这种信念具象到一个人物身上,把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跟现实世界打通,从而形成一种非常有力的连接。尽管是以一种漫画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,但这种信念感仍然是有力量的。

这种表达当中自然也有创作者自身的信念彰显。双雪涛写《刺杀小说家》的那段时间正值人生低谷,小说总是被退稿,心里既憋闷又不服气,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小说具有力量。这可以勾连到电影中的那个小说家路空文。尽管写了六年一无所成,在旁人眼里宛如废柴,但他并未放弃,而是相信,只要一直写,活着就有意义。

同样地,戏里两个主角,一个找女儿找了六年,一个写小说写了六年,戏外,导演路阳拍一部电影拍了五年,以至于拍摄这部影片的纪录片看上去也带着中二气息。

路阳此前凭借古装电影《绣春刀》系列为人所知,在《刺杀小说家》中,他在视效上做了很多突破。比如第一次大规模完整使用了虚拟拍摄技术,把动作捕捉、面部捕捉,还有虚拟拍摄、虚实结合拍摄,搭建了有800平米的动作捕捉场地,使用了120个全方位动捕摄像头,抓捕所有的动作细节,做出的概念设计图就有200张,分镜头故事板2095张。最终2000个人花了5年时间拍出了这部电影,导演的头发都熬白了,影片的视觉效果可圈可点。

尽管如此,不得不承认,《刺杀小说家》仍然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。首先,电影的风格显得混乱,科幻、武侠、家庭、甚至穿插的搞笑桥段,种种元素混杂在一起,对一部分观众来说或许构成一种类型认知上的挑战。其次,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确实相对模糊,针对关键问题“小说能否改变现实世界”,导演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不过在我看来,这样的留白有其合理性。电影结尾,导演试图将一切归咎于巧合,但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小橘子又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。巧妙之处在于,影片中的现实世界里也加入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,比如关宁具备扔石头会拐弯的土味超能力,现实世界因此被塑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。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小说家具备通过写小说改变现实又未尝不可?

最终,看《刺杀小说家》的乐趣还在于,是否愿意相信不仅影响了电影中人物的命运,也同样影响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判。如果你选择相信这个故事,那这个结局就是浪漫的,如果你不相信,它就是不知所云的。

以上就是乐单机小编带来的内容了,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,不知道小伙伴们看过这个电影没有,你们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呢?

展开

相关应用